原文作者:Fairy,ChainCatcher
原文编辑:TB,ChainCatcher
今年,是以太坊诞生的第十年。
在过去十年间,它撑起了 DeFi 的繁荣、引爆了 NFT 的浪潮。无数开发者、理想主义者在这条链上交汇、碰撞、构建,谱写了一段又一段加密叙事。
但就在这第十个年头,以太坊却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新公链层出不穷,叙事主导权频频旁落,而价格也在漫长调整中失去动能。
经过十年风雨洗礼的以太坊,是否还能迎来一个巨大的“泵”?
以太坊“换心”提案:执行层拟迎最大升级
4 月 20 日,Vitalik 发布了一个重磅提案,提出用开源指令集架构 RISC-V 取代当前的以太坊虚拟机(EVM),作为以太坊 Layer 1 执行层的长期演进方向。
根据设计,现有 EVM 合约将继续运行,并与新架构实现双向兼容,账户模型、跨合约调用、存储等核心抽象也将全面保留。而原有的操作码如 SLOAD、SSTORE、BALANCE、CALL 等将被映射为 RISC-V 的系统调用。新架构支持用 Rust 等语言编写合约,同时适配 Solidity、Vyper 等现有语言,开发者体验基本不受影响。
若这一方向成真,将彻底改变以太坊智能合约的运行方式,也为其未来数十年的扩展性奠定技术基础。加密 KOL 大宇指出,若提案成功,以太坊主网速度可提升 100 倍,交易费用降低千倍以上,Layer 2 的价值可能下降,以太坊将正面挑战 Solana、Sui 等高速公链,叠加去中心化与生态积累的优势,插上速度的翅膀。
尽管该提案当前还面临着社区反对等风险,但它的出现已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以太坊重新将目光投向自身主网价值。正如社区用户@shmula 的评论,Vitalik 的提案历来让以太坊 Layer 1 “被遗弃”,但此提案有望为其重新注入价值。
数据:Defillama,BUIDL 各链资金分布
这是否意味着传统机构正在主动接触以太坊生态,开始围绕其安全性、透明性与可组合性进行实验?加密 KOL 蓝狐也提出一种前瞻性构想:未来大型金融机构是否会在以太坊安全层之上构建专属的L2或私有链?
LXDAO 发起人 brucexu.eth 的看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他表示,近期接触到的一些香港金融机构和资产上链项目普遍选择以太坊作为底层平台,因为在当前阶段,它几乎是唯一的优选方案。他指出:“从功能性看,比特币缺乏灵活的扩展性;从稳定性和中立性来看,金融机构无法接受可能被国家干预或面临宕机风险的公链;而新兴区块链尚未经过时间与安全性考验,其成熟度仍需验证。”
这些早期动作或许只是序章。但短期内,以太坊能否实现价值兑现,应用层的爆发非常重要。
万链仰望,还是英雄迟暮?
从今年 2 月以太坊基金会更换核心团队开始,到近期提出支持 RISC-V 虚拟机的提案,以太坊正在显露出“主动修正”的姿态。以太坊基金会执行董事 Tomasz K. Stańczak 近期也坦言,以太坊的“次级目标”是成为机构优选的基础设施,赢下 RWA 和稳定币等市场。
种种动向并不令人悲观,甚至在技术面也初现转机。据 Trend Research 研究分析,ETH 正处于支阻互换的关键位置,若突破或迎来有利的趋势反转。ETH 自 2024 年 12 月至今经历了 5 个月的漫长下跌,盈利地址数下降到熊市更低的位置,持续超卖,当前伴随加密大盘的复苏,进入到关键的支阻互换区间。
盈利地址数据
Trend Research 指出,多项技术指标亦释放出潜在筑底信号。ETH 的 K 线形态、均线、MACD 与 Momentum、RSI 及 MFI 等多重指标均指向短期内多空转折的可能,当前价格也逼近下跌通道的上沿与横向压力位,正尝试突破。
以太坊似乎在迎来自己的“关键窗口期”,但如中国人常言“未虑胜,先虑败”,即便局势初现微光,也不免要追问一句:若终究功败垂成,又将如何?如果这些努力最终仍难以突破性能瓶颈、生态发展陷入停滞或未能重拾价格信心,以太坊是否会沦为新时代的“末日战车”?
十年,是时间的节点,更是信仰的考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成则万链仰望,败则英雄迟暮。